7月15-17日,来自各学院的22名教师参加了南航-哈飞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基地组织的暑期教师企业“项目式”工程实践活动,该活动在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哈飞)正式开班。参加开班仪式的有哈飞党校/培训中心副主任焦磊、党校/培训中心专业人才室主任孙景波、南航教师发展与教学评估中心副主任杨兰芳以及全体参训教师等20余人。
焦磊代表哈飞向南航教师表示热烈欢迎,杨兰芳代表学校向哈飞的精心组织表示感谢,双方共同表示实践基地以服务直升机行业产业需求为导向,以校企协同合作为基础,以“项目式”工程为需求,充分利用南航和哈飞在直升机领域的国内龙头优势,形成校企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开展长期的校企合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师的科研水平。
本次实践为期三天,设置了实地参观、行业报告、技术研讨、需求对接等环节。在实地参观环节,全体参训教师参观学习了哈飞的直升机展馆,通过学习企业的建设历程,了解到哈飞是我国第一架直升机直5、第一架轻型喷气轰炸机轰5、第一架大型水上反潜轰炸机水轰5等机型的研制单位,尤其是近年来聚焦航空主业,加快推进航空产品升级换代,形成了以“AC312系列、AC352”民用直升机和“运12E、运12F”固定翼飞机为代表的产品体系,让参训教师感受到了国防企业的担当与责任。
在行业报告环节,通过多位哈飞专家的专题报告,参训教师了解了哈飞的发展历史、技术革新和前沿领域,打开了实践之门。报告结束后参训教师参观了机加车间、复合材料加工和装配车间等,工程师与教师在参观时随即针对工程实际问题展开详细的讲解与探讨。
在技术研讨与需求对接环节,分别与工程技术部和飞机设计技术研究所进行交流,南航教师分享了自己最新的科研成果以及本次培训想要对接的科研问题。哈飞工程师与参训教师以工程实践问题为导向、结合研究方向进行了热烈讨论,就力学理论、结构设计、智能算法、视觉分析、智能制造和装配过程等的卡脖子技术,校企双方进行了深入的技术对接和交流,为解决企业难题,推动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优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供了新路径。
活动最后,全体参训教师进行了爱国主义专题教育,参观了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愤慨帝国主义罪行的同时,更激励着我们为祖国的国防事业、航空事业而不懈奋斗、实现我国航空强国的理想。
此外,为打破学校不同学院教师的“学术围墙”及知识破壁, 促进跨学科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与思维碰撞,本次实践活动还安排了团建破冰。
此次bevictor伟德官网组织的暑期教师企业“项目式”工程实践——哈飞班顺利组织,标志着产教科教深度融合,展示了校企之间合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未来将持续促进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项目合作等方面的深入交流与合作,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参训教师反馈:
bevictor伟德官网朱赫:
此次在哈飞车间的实践,机床轰鸣里藏着最生动的教案。看大国工匠、技术人员对毫米误差较真,才懂课本里的“公差”不是数字;听工程师聊现场难题,惊觉课堂答案远不及实践复杂。老工匠摩挲零件的专注,比任何说教都更懂“传承”。作为高校教师,需要把这些“活教材”搬进课堂,让知识接上地气,让精神住进心里。
bevictor伟德官网张兴玉:
此次实践从了解航空工业哈飞的仿制到自研的发展之路开始,再到生产制造工艺中存在的难题,最后到飞机设计中面临的科学问题,让我深刻认识到产教融合的重要意义。高校的科学研究需要结合企业的真问题,企业的发展也需要高校科研团队的技术支持,双方实现合作共赢。
此次沉浸式企业实践,深度剖析了哈飞倾转旋翼飞行器在宽速域飞行中的强耦合动力学挑战(如模态切换瞬态振荡问题),切身体会到“真问题”驱动的产学研融合价值。通过与企业工程师就增量非线性动态逆控制、模型预测控制等关键技术展开攻坚探讨,不仅拓展了非线性控制理论在工程落地的认知维度,更坚定了将前沿飞控痛点(如旋翼-推进系统协同优化)转化为教学案例的决心。未来将在《物联网控制技术》课程中植入企业真实数据验证环节,推动“飞机-推进-能量一体化控制”的深度协同理念进课堂,助力员工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践行航空报国使命。
自动化学院田祥瑞:
此次实践深入了解了哈飞的历史渊源和我国直升机事业的发展历程。深入工厂车间,参观工艺流程,与工程研发人员交流技术问题。感受到了我国国防力量大国实力。作为一名航空航天人,时刻牢记航空报国的历史使命,将自己的科研和人才培养与国家脉搏同频共振。
此次哈飞工程实践是一次连接课堂与企业、理论与实战、学科与学科的三融合珍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产教融合不仅是教学提质的关键,更是教师成长的加油站。
机电学院陈旭玲:
哈飞车间里五轴机床的精密律动、教师与工程师在技术上的思想碰撞,让我深刻反思机械工程教育:课本上的知识必须对接生产线,科研课题当源自工业的实际需求。此次教师企业实践如一面镜子——若未亲手感受过钛合金薄壁零件的切削,如何教会员工制造强国的真实含义?产教协同绝非口号,而是让师生在产业熔炉中淬炼双师型能力,将科研做在大国重器的制造轨迹上。
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庄乃亮:
此次哈飞设计院的暑期工程实践,是一场受益匪浅的深度研学之旅。我不仅沉浸式学习了哈飞深厚的航空工业文化,更全面了解了其在军民用直升机、固定翼飞机以及先进复合材料等领域的研发历程与卓越成就。三天的学习里深入各研发与制造部门,与一线工程师面对面交流,特别是在各加工车间亲历的设计、制造、装配等环节的技术痛点,这些宝贵的“一线真问题”成为我未来科研,特别是针对增材制造与热防护方向最明确、最急迫的发力点。此次实践不仅拓宽了我的科研视野,更将中航工业哈飞的文化、务实的一线工程实践经验,转化为教学育人工作中的鲜活案例,对指导研究生开展面向工程实际的课题研究,提升其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意义,真切感受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巨大潜力。
外国语学院孙睿超:
参加完这次哈飞的培训实践,我的内心充满了感激与收获。这不仅仅是一次知识上的提升,同时也是一次心灵的洗涤。哈飞专家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了很多新知识。同时也认识到我们祖国的国防事业的强大,尤其在航空航天很多领域超过了美国等世界先进国家。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信心倍增。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更加兢兢业业,为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杜庆伟:
此次实践中收获满满,首先了解到哈飞不仅承担着国家的国防任务,诠释了忠诚的核心价值观,还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了公司的产业升级,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实地考察让人感受到那种浓厚的工匠精神,创新超越的信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徐敏:
在哈飞实践时,我重点关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航空制造领域的应用。哈飞的一个智能生产调度系统的落地,需要人工智能工程师与工艺专家、设备运维人员等多方协作。人工智能团队要充分理解生产流程中的瓶颈和需求,才能让算法真正服务于生产效率的提升。这让我反思,在教学中应多设计跨学科的实践项目,培养员工与不同领域人员沟通协作的能力,让他们明白人工智能技术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要融入产业生态。作为人工智能教师,必须紧跟产业前沿。只有亲身走进企业,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痛点和发展趋势,才能把更贴近产业需求的知识传递给员工。未来,我会将实践中的感悟融入教学,努力培养出既懂理论又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工智能人才,让他们在推动产业智能化升级的道路上贡献力量。
物理学院耿浩:
此次哈飞实践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通过走进企业一线,了解了最新的技术发展和行业需求,也为今后的教学和科研开拓了新思路。今后将把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融入课堂,提升员工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集成电路学院王恩临:
此次实践让我深入了解了哈飞在航空制造领域的先进工艺与管理流程,拓宽了工程视野,提升了对产业一线技术的理解,也为我今后课程内容的更新与实践教学的设计提供了宝贵素材。亲身感受到我国制造业的实力,也更加坚定了将教学科研服务国家发展的责任感。
国际前沿科学研究院孙明旭:
通过此次哈飞工程实践活动,我认识到工程一线对科研成果转化的真实需求,这为我今后的教学与员工培养提供了更鲜活的素材和更精准的育人目标。